• 电话:0531-82623788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成果

当前我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0-03-12       来源:

始于开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影响,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举国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全面科学研判当前经济形势,特别是疫情带来的冲击,有的放矢、精准施策,确保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十分必要。

一、疫情对我省经济运行的影响及全年预判

目前看,一季度疫情基本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复工达产进程加快。受疫情冲击,一季度,供需双侧经济增长支撑要素均受不同程度影响,使得原本处于动能转换胶着期的山东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完成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任务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但是,也应当看到,疫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是短期的,经济社会继续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我们应坚定信心。

从产业看:产受疫情冲击相对较小,短期内可能出现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情况,全年看随着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序展开,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基本面影响不太大。服务业所受冲击最大最直接,属于“疫情中的武汉”,特别是与生活消费相关的批零住餐、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教育培训等行业遭遇重创,我省服务业占比过半,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近80%,疫情对服务业增长的影响,进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容低估,全年看,疫情后服务业有可能出现“报复性”增长,但部分消费需求已无法补偿。疫情对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复工复产延迟、人员返岗受阻、交通物流受限、生产资料紧缺、资金短缺等,目前,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虽然已达99.5%,但列入电网统计复产工业企业达产率为76.29%,全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不足50%,阻断与引致效应尚未消除。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不同频,产业链各环节不协同,阻断原有供应链;社会需求不足引致对中上游生产企业产品需求减少,加大库存积压风险,进而反制企业复工达产。但制造业实现全面复工后,会迅速达产,疫情对制造业的直接影响将逐步消除。特别是此次疫情除“催热” 医养健康产业外,包括无人零售、无人机配送、服务型机器人等高科技行业在内的数字经济将成为今后各省抢先布局的“香饽饽”,我省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力度,迅速抢占市场。

从投资看:疫情期间制造业、基建、房地产投资基本停滞,短期三大领域投资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总体可控。制造业、基建投资的突出问题是延迟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延缓,招商引资受阻,但各地积极利用“现场介绍+视频连线”方式线上签约,其影响部分解除。截至3月2日,1021个省级重点项目,续建项目540个,已复工491个,复工率91%,其余3月份要全部复工;计划2020年新开工项目353个,其中计划一季度开工项目202个,已开工190个,开工率达到94%。国家要求暂停售楼活动,房地产行业销售受到影响,对投资压制较为有限。全年看,1、2月份为投资淡季,疫情一旦好转,会迅速回补一季度的损失。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作出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等决策部署,相关部委拉动投资的具体政策办法会迅速出台,我们应当抓紧选好投资项目,争取国家支持。预计固定资产投资将再次委以稳增长重任,全年投资形势会积极向好,好于消费和进出口。

从消费看:击最大的领域是服务业,特别是消费性服务业。此次疫情恰逢春节,备战“黄金周”的大量库存严重积压,加之收入断崖式下跌,服务业企业损失较大。两方面的情境需要关注,一是消费减少带来的损失。限制出行等管控措施,导致有些领域的消费跌至冰点,特定时段的非延迟性消费损失无法弥补,影响消费增长;二是消费行为改变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线上消费、在线医疗、居家办公、在线教育、虚拟会务、共享用工等“互联网+消费” 模式“逆疫爆发”展现巨大潜力,“宅经济”脱颖而出,消费行为的变化可以反助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壮大新的产业。从全省情况看,按照之前疫情延续到2月底的预判来估算,餐饮、旅游、商业库存会分别损失400亿元、200亿元及350多亿元,相对活跃的网上消费、医药用品消费难抵不利影响。前天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精准提出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兴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将适时出台。综合以上因素,对我省消费增长持谨慎的乐观,预期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

从外贸看:影响主要来自于合同违约、客户拒收、订单减少、出口门槛提高等,企业境外参展、国外客户来访、商务洽谈等活动受限,也影响了市场开拓。此外世卫组织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虽不建议实施旅行和贸易限制,但对进出口造成了一定影响。全年看,单就疫情来说,影响是短期的,出现市场产品替代转移的风险较低,考虑到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已经签署实施,进出口形势在疫情得以控制之后将整体改善,但长期看,要高度关注全球产业链重构带来的影响和机遇。对国际上出现的新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目前疫情在全球多个国蔓延趋势扩大,对多国经济社会构成不断变化的风险,美联储3日采取打破常规的紧急降息行动,下调基准利率50基点,降息的时点和幅度超预期,判断美国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正增加。此举将会引发连锁反应,全球开启新一轮降息潮。未来疫情对经济整体影响的程度和持久性仍呈现高度不确定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表示,因为疫情已给全球航空旅行、制造业和旅游业造成沉重打击,将在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下调全球经济前景。

综合判断,2月12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要求,疫情期间各类力度空前的扶持政策已经发力,疫情过后多重逆周期调节政策会更加积极精准,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保障。目前我省复工复产正在精准有序扎实推进,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正在有效贯通,预计我省经济从二季度开始企稳回升,全年呈现“前低后高”增长态势。长期应高度关注疫情引发的消费和生产方式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链布局等结构性增长动力。

二、疫情影响下我省经济运行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我省“三驾马车”、产业发展、财政收支和就业等方面带来一定冲击,抗风险能力较低的中小企业承受重压,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目标十分艰巨。经调研分析,需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注“三驾马车”减速效应。疫情发生以来,我省投资、消费、出口呈现明显下滑态势。一是消费短期受较强冲击。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然而此次疫情对我省短期消费带来较强冲击。疫情爆发于春节假期,出于疫情防控需要,人民出行受限,交通管制,餐饮店、酒店停业,电影撤档,景区关闭,商超关门或缩短营业时间,餐饮住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大幅减少。比如,济南主要旅行社假期接待游客总量同比减少90%;青岛预计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1%左右;烟台春节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下降41.3%。虽然部分消费可以通过疫情结束后实现一定的延时反弹,但与春节假期和特定时节相关度较大的消费无法补齐,对线下消费模式冲击较大,整体消费增长压力加大。二是投资预期受到影响。各市大量重点项目以及专项债项目延迟开工,部分项目即便复工,也面临人员防疫、物流配送、原材料上涨、资金短缺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这些情况都可能拖累一季度甚至上半年投资增速。此外,受疫情影响,或对企业家信心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企业投资意愿,导致社会投资总规模下降,制约新旧动能转换进度。三是出口压力加大。一方面,疫情发生后,由于复工推迟、物流滞后、订单交付延误等问题,进出口压力加大。另一方面,当前,新冠疫情已蔓延至全球70余个国家,疫情控制尚需时日,企业参加境外展会、国际商务洽谈等市场开拓、产品推广活动受限甚至暂停,对下一步接单产生一定影响,疫情对出口的影响仍将持续一段时间。2月份,我国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28.7%和31.9%,较上月下降20.0和17.1个百分点。预计未来一段时间,我省出口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关注产业发展阻滞效应。从产业发展来看,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较第一产业受到更大冲击。一是关注疫情短期对服务业的强冲击。2019年,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5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8.2%,服务业主引擎作用凸显。此次疫情对餐饮、旅游、文化、体育、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冲击较大,部分行业春节以来甚至基本停摆。比如,济南市运营连锁餐饮品牌凯瑞集团已暂停全国350家门店运行,仅济南市就近百家;青岛市春节期间107个封闭景区暂停营业,出境游团队、旅行社及在线旅游企业旅游产品全部暂停。二是关注疫情持续对第二产业产生的阻断影响和引致影响。受疫情持续影响工业企业复产复工,导致开工率和产能不足;原有供应链运行部分阻断,产业上下游之间有效衔接不畅;疫情导致社会总需求的下降引致第二产业总需求的减少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第二产业发展压力显现。从先行指标看,受疫情影响,PMI指数明显回落。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35.7%,比上月下降14.3个百分点。其中新订单指数为29.3%,比上月下降22.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回落明显。

(三)关注中小企业“木桶效应”。当前,中小企业已成为我省推动复工复产、维持稳定就业和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最大的短板。一方面,服务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多、占比大,广泛分布在零售批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电影娱乐、文化旅游等行业,受此次疫情影响,经营活动长时间停摆,营业收入锐减,受到的冲击较大,有些企业甚至面临倒闭破产的困境。另一方面,制造业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建筑施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行业,普遍产品附加值偏低,市场竞争激烈,主要依靠薄利多销,而材料、人工、融资等成本又持续走高,企业经营负担较重,受疫情影响,大面积长时间停产半停产,收入来源剧减,还需负担税费、房租、社保、工资等各项刚性支出,许多企业难堪重负。此外,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受融资难、融资贵的困扰,运营资金紧缺。这次疫情突发,许多中小企业措手不及,现金流面临枯竭。中小企业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就业岗位的主要提供者,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产生引致影响,也会给大企业带来配套不足和成本上升等连锁问题,需高度重视。

(四)关注对财政收支和就业形势的连带效应。一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近年来,经济下行叠加减税降费,以及我国我省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如人口红利消失、土地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攀升、宏观杠杆率高企、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等导致经济增速必然下行,财政收支矛盾持续凸显。2019年,我省财政自给率为60.8%,分别低于广东、浙江、江苏12.3个、9.3个和9.2个百分点。在疫情之下,原本就财力紧张的地方财政承受的压力更大。从收入方面看,增值税占半壁江山,没有经营行为,就没有增值税,地方财政在原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更是雪上加霜。从支出方面看,民生社会福利、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等刚性支出易上难下,“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任务艰巨,再加上疫情防控的支出急剧增加,财政支出压力明显加大,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凸显。二是对就业产生连带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员流动受限带来的无法复工,企业招工困难;企业开工复工率低,产能利用不足造成的用工需求下降;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破产增加导致的失业增多;疫情持续影响了原有就业人员复工积极性,自愿性失业人员增多。

三、确保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形势正向积极转好的态势不断拓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也在稳步恢复。下一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部署,在巩固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以“六稳”工作为抓手,采取更加积极、更加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全力以赴做好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恢复工作,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创造积极条件。

(一)聚焦稳就业,全力抓好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着力做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广大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进一步细化稳定重点人群就业的支持举措。一是全面抓好已出台各项支持政策的落实,强化分类指导,坚决避免出现电费缓缴类似的政策“玻璃门”。二是针对重点行业,进一步出台阶段性刺激政策,激励广大中小企业复工复产,建立完善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出现中小企业停业潮、倒闭潮。三是充分发挥好驻鲁央企、国企的带头作用,充分释放产能,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以产业链疏通稳定就业链。四是尽快研究出台支持农民工返城就业专项政策,加大就业创业定向补贴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工群体返城复工积极性。五是多措并举做好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工作,加强网上就业服务,强化对贫困学生、残疾学生的重点帮扶,确保就业大局稳定。六是不断拓展稳就业渠道,支持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强化对灵活就业的制度保障。

(二)聚焦稳金融,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逆周期调节作用。指导政策性金融机构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弥补市场短板的重要作用,带动其他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源加大对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鼓励设立专项流动资金贷款,出台减免服务性收费等举措,最大程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加大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强化示范引领,全方位拓宽融资渠道,研究制定专项融资解决方案,及时满足合理融资需求。三是优化区域信贷结构,聚焦重点领域重大工程,在把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采取简化审批流程、配备专项规模、信用方式放款、给予优惠利率等措施,加快对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的信贷投放。四是创新业务办理流程和模式,开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积极推广在线申请、在线审批、在线放款的“不见面”贷款模式,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三)聚焦稳外贸,全力疏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巩固提升我省外贸企业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多措并举抓好外贸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供应链畅通、资金链融通、风险链防控等工作。一是建立重点外贸出口企业“一对一”帮扶机制,对企业生产环节遇到的原料短缺、招工用工困难、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尽快加以协调解决,优先保障外贸企业供应链稳定。二是研究设立外贸出口紧急“纾困资金”,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能力有保证的外贸企业加大授信支持力度,缓解企业因停工、违约导致的资金压力。三是指导外贸出口企业妥善应对国外临时禁限措施,对因疫情引起的合同无法履行产生的纠纷抓紧建立协调解决机制,帮助外贸企业降低损失。四是加大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等外贸政策工具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贴息额度和风险补偿比例,鼓励企业扩大出口。

(四)聚焦稳外资,进一步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水平。积极研判与我省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和地区疫情防控形势,尤其是结合日韩等国疫情防控形势,尽快研究细化外资稳定和招引政策,避免全球投资环境恶化进一步对我省造成冲击。一全力做好本地外资服务,及时解决外资企业在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稳定外商投资信心。二是全面落实《外商投资法》,加大外资项目服务模式和机制创新,加快推动外商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落地,稳定外商投资预期。三是巩固提升我省制造业基础优势,研究出台支持制造业利用外资专项文件,加大在用工、能源供应、融资、产业链配套等方面保障力度,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四是发挥自贸区试验区制度和资源优势,深化审批、监管、商事、投融资等领域改革,注重紧抓机遇,进一步提升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五)聚焦稳投资,全力确保重大项目投资不断档。围绕社会民生、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等重点投资领域,加快招引、谋划、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支撑作用。一是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争取力度和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补齐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短板,带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二是健全协调服务保障机制,加快梳理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服务专员制度,着力解决物资保障、审批核准、手续备案等方面问题。三是完善项目分类推进机制,对疫情影响较大的部分行业,适当采取“容缺审批”,进一步优化、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四是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做好用工、土地、资金、用能等要素保障,尽快释放地方投资活力五是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不见面审批”改革,结合实际需求扩大“秒批”范围,畅通政企沟通渠道,进一步提高政策扶持精准性。

(六)聚焦稳预期,充分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活力。当前稳预期的最大任务就是控制消除疫情,有序恢复经济社会秩序,要加快相关政策措施的精准实施和落地,让更多企业和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吃下“定心丸”。一加大对已出台政策特别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宣传解读和督导落实力度,切实为企业减轻负担和压力,提升企业复工复产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借助“千名干部下基层”“万名干部下基层”等工作力量,强化涉企服务,及时做好政策实施效果评估与跟进,坚定企业应对疫情的决心与信心。三是强化经济形势研判,加强对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监测,搞好煤电油气运等调度保障,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四是继续全力做好居民生活物资和疫情防控物资生产和调控工作,保持供应有序、物价平稳。


上一篇:全国各地创新举措支持企业复工复产 下一篇:高度警惕国际产业链风险,努力 促进外贸进出口企业复工达产
在线客服系统